无印良品重开大店背后:对中国市场的兴奋及矛盾休闲
通常在中国市场,无印良品新店选址勘察只需要两个月左右,而之后的开业筹备周期则在45天至60天内完成—这间世界旗舰店先后花了1年半的时间筹备,光是最后商品陈列的调整就花了1周。
支持这样一家大店的开业至少需要超过100名无印良品的门店员工。除了重新招聘,一批周边城市的员工也被借调到成都进行开店支援,在一堆脚手架之间工作。而王文欣还需要从全国员工中挑选出10位到日本进行先后两次为期1周的培训,他们如今在这家门店里担任IA(Interior Advisor)和SA(Styling Advisor)的角色,并提供家具或服装的咨询服务,也自然成为这家门店的卖点。
从去年7月开始,除了社长金井政明,无印良品顾问室内设计师杉本贵志及他工作室Super Potato的设计师,还有无印良品日本商品开发部人员都开始不断出现在成都。
他们混迹在这个城市有名的商业街锦里、宽窄巷子,还有一些旧货市场,为设计这家门店获取灵感。
室内设计师杉本贵志负责这家店的整体设计。他最为人熟知的作品实际上就是无印良品出现在全球各地的门店。
开业前一天下午,他拄着拐杖在店内巡视自己的成果。他顽固地说,在设计上,这间门店没有任何“概念或刻意之处”。
但视觉敏感的消费者可以在这家门店看到明显的杉本贵志和团队的痕迹。例如在文具区用来展示工作空间的书架上,以及堆叠笔记本的货柜边缘,都可以看到类似《四川年鉴》等厚厚的旧书。Café & Meal MUJI里还有两面用旧书堆砌起来的装饰墙。
这是杉本贵志与Super Potato的设计师从成都旧货市场和中国乡村淘回来的装饰素材。这样的细节在这家店内随处可见—展示台上用来盛放酱汁的篮子,摆放了毛衣和靠枕的老式摇椅,以及木质酒桶。你还可以在进门的时候可以看到中国农村用于耕地的推车。
无印良品的商品陈列已经有了一个适合迅速复制的标准,在数以百计的店铺中重现。通常一个大型货架的底层为销售区,顾客可以无障碍地拿取物品,中层的空间与消费者视觉齐高并用于商品展示,高层为陈列所需则会加入一些设计元素来突出视觉效果。货架和盛装道具则是根据食品、生活杂货和服装的具体大小及陈列方案来设计。
任何一家中国无印良品门店的陈列设计都由日本总部完成,中国VMD(商品视觉担当)再根据设计图纸进行陈列。这家旗舰店颠覆了这一惯例。
除了货架和盛装道具发生了变化,门店内还出现了诸多像艺术装置一样的挑高设计。在其他无印良品门店矩形规整的文具货架被设计成了圆形,设计师从高处垂直拉下钢线,将各种颜色的彩笔别在上面。通常开店前3天日本的VMD会亲赴现场调整,但这次8个国家的VMD在这家店里工作了整整一周。
无印良品狂热者会因这些兴奋起来,他们像是进入到一个无印良品博物馆,然后忘记消费预算,挑选在其他门店也可以买到的东西。
杉本贵志否认了会将这样的设计式陈列手段用到其他无印良品门店,这在空间上也并不太现实。“没必要把每家店做得一模一样,设计中间具有偶然性,”他对《第一财经周刊》说,“比如下一家旗舰店在纽约,每家店都会考虑到当地一些元素和功能进行设计。”
“或者你看那盏吊灯,”杉本贵志坐在Café and Meal MUJI的座位上,指着玻璃墙外那盏最吸引眼球的吊灯说,“我也不会刻意去设计它,其实里面都是一些无印良品的小东西,比方说塑料的汤婆子和亚克力收纳盒。”
Café & Meal MUJI的空间与细节
不管怎么说,无印良品确实把这家店看得太重要了。除了杉本贵志,无印良品设计顾问深泽直人和原研哉开业时也出现在成都。这是这3位在日本设计界颇具盛名的设计师第一次同时出现在日本之外的国家。
如果要理解无印良品对这家世界旗舰店的兴师动众,还是要讲到它2001年39亿日元的亏损。当时无印良品的做法是先开设更大规模的店铺,再进行商品开发,导致商品总类一时间无法契合这样的大店化策略。
十多年后,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并不想重蹈覆辙。虽然在2015年内,无印良品计划在中国再开3家规模类似的旗舰店。
“中国市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金井政明对《第一财经周刊》说道,“如果中国的事业出现一些问题的话,整个良品计画也会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