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零售O2O给中国业者带来了啥启示?滚动快讯
在日本,电子商务、全渠道、O2O等等,发展的历史都不长。与美国和中国相比,日本电子商务的规模相对较少。根据日本外务省的统计,2013年日本电子商务的规模约为1400亿美元(约为美国的50%),而且增长率也比美中两国抵一些(见图1)。在2011年~2013年间,美国电子商务的增幅约为 13%,中国约为80%,而日本则为11.5%。
同样,全渠道、O2O 在日本零售业的发展时间更短,是2011 年才开始的事情,而且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日本通讯技术进步和智能手机快速普及状况相对应。
1. 日本零售业的全渠道发展历程概况
从官方的统计资料上看,日本的网上零售业发展始于2000 年。那时,全日本的互联网普及率仅为30%,但到了2013 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为83%,增长速度较快。
在电商发展之初,电商仅作为日本实体店提升业绩的补充手段,而且网店和实体店都是各自独立运营,由此也引发了实体店和电商部门的企业内部竞合状态。
2004年,宝洁公司提出了“FMOT”概念(英文:Frist Moment of Truth,意指消费者第一眼看到货架上产品的那一刻。为利用这一瞬间的吸引力,FMOT 经理要设计出最醒目的消费品包装,例如利用特殊修饰或超凡的色彩效果。)但在当时,日本的网店和实体店还没有融合,也没有O2O 的概念。所以,顾客只能分别浏览网店或实体店的商品。
到了2006 年,O2O 概念开始在日本萌芽。从这一年开始,日本实体零售商开始实施网店与实体店的统一运营,以此达到企业内部商品管理的统一化。但在当时,顾客管理、供应链都还没有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融合。这样,虽然实体零售商分别拥有了线上和线下的业务,但也还是分别经营。需要注意的是,2006 年日本的零售业管理者们已经具有了O2O 理念的雏形,并且开始进行相关的研发工作。
2008 年,iPhone 手机开始在日本销售,智能设备也很快在日本消费者中普及开来,由此激发了信息传输技术的快速成熟和发展。但是iPhone 进入日本后,使日本本土的信息技术受到冲击,最后被淘汰。2008 年9月15 日,美国发生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日本的经济和零售业都受到严重影响。
2010 年, 美国TrialPay 的CEO Alex Rampell 正式提出了“O2O”的概念,但当时的想法是把访问网站的顾客诱导到实体店去购买商品,即从线上到线下。
2011 年,全美零售商联盟(NRF)开始提出“全渠道”概念,这个概念主要是为了配合移动零售。同年,谷歌公司提出了“ZMOT”( 英文:Zero Moment of Truth,即零点接触营销术,含义就是要让消费者在“尚未接触”到商品之前,就已经通过网路向消费者进行营销,从而让消费者主动接收产品的正面信息,并影响其消费意向。)这时,日本零售商开始考虑实施全渠道、O2O,并考虑让线上线下的业务和管理全面融合。
但是,2011 年日本发生的大地震和核泄漏事件,使日本的供应链遭受了严重影响,给日本零售业也造成很大冲击。由于经济停滞,到2012 年,日本的IT 厂商和零售商开始对营销更加重视。
2011~2012 年是日本全渠道零售技术的研发年,到2013 年部分产品开始上市,即从产品研发到研发完成用了2 年时间。
2012 年,日本智能手机普及率达到50%,日本零售企业开始开展全渠道的市场营销工作。
整体来看,虽然日本的O2O、全渠道发展大约比美国晚2年(见图2),但到了2013年2 月开始激增,这是零商商与IT 企业共同合作产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