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出口后劲不足 “东走”还是“西迁”?行业

鞋服名品网 / 鬼手 / 2014-05-29 09:32:56

  来自轻工商会的数据显示,去年鞋类出口依然保持增长,但后劲明显不足。业内人士指出,中国鞋单靠价格取胜已难获立足空间,需要培育外贸新优势。同时,对于日前发生的越南对在越中国企业打砸抢事件,也有业内人士建议,从规避风险的角度看,在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寻找低成本加工地的中国鞋不妨适当考虑“西迁”。

  贸易摩擦频发、劳动力成本高、竞争激烈……近年来,中国的鞋产品虽已在国际市场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但仍面临着不小的压力。此外,海外部分地区局势风云突变,也给出口商们带来沉重打击。业内专家建议,作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鞋企业应着力进行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适当考虑“西迁”以获得廉价劳动力,降低海外局势动荡所带来的风险。

  高附加值提升产品

  谈及中国鞋类出口企业的现状,浙江省土产畜产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毕文杰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说:“随着外贸环境的日益严峻,中国部分鞋企的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对成本上涨的消化能力弱,订单出现下滑,最终的结果就是逐步退出外贸领域。此外,外部市场的变化过于迅速,各式各样的贸易壁垒频现,出口国政治局势动荡,都会给鞋类出口企业造成重创。”

  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张杰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鞋类产品是中国的传统出口产品,过去数年来,其出口额一直位于轻工类产品的榜首,但这两年逐渐被家具类产品反超。去年鞋类出口依然保持增长,但明显后劲不足。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非常复杂,贸易摩擦频发,竞争也愈发激烈,单靠价格取胜已难获立足空间,需要培育外贸新优势。于是,许多企业都开始寻找创新的“金点子”,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做出一些设计上的创新,如采用手绘艺术对雨鞋进行美化等。“鞋类产业是我们的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我们要把产品由低端推向高端。”张杰说。

  福建洛弛制鞋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裁陈英洪对此也表示赞同,他对国际商报记者说:“我们公司是专门做户外鞋的,我本人主张推出自主品牌,利用专业化强的运营团队将某类鞋做大、做精,这就好像把力量都集中在一点上,更迅速地提高产品附加值。”

  “西迁”降低风险

  “的确,鞋类出口面临不少压力,我们目前遇到的最大压力就是海外市场政局的不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鞋类制造商对国际商报记者说道。这位制造商的公司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于2012年在越南开了第一家鞋店,随后又联合当地小企业进行鞋类产品的零部件加工。“5月13日越南打砸中国企业事件让我感到很震惊。幸运的是,我们并没有直接受到攻击,但我们已经关闭了在越南的门店,员工也出现了抵触情绪,不愿意继续与越南同事合作。我很无奈,也很心痛。”他告诉记者,当时之所以开拓越南这个海外市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对于越南的鞋类产品市场来讲,中国的产品处于高端;二是当地劳动力成本低,适合“外迁”。目前,他的公司已暂停了在越南的贸易,并正在考虑近来业内热议的“西迁”,即向中国中西部地区转移,那里部分地区的劳动力成本略高于越南。

  数据显示,2003年~2013年,中国制鞋工人工资增长了约3.5倍,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超过30%,再加上其他成本上涨,利润基本被蚕食殆尽。目前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工人的月薪大约是500美元,印尼大约300美元,而越南只有250美元左右。

  从风险角度看,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也曾建议鞋企可往中国中西部转移,不少地区的劳动力依然充足,而且劳动力成本并不比东南亚高,例如贵州,工人月薪为1500~1600元,与越南的劳动力成本不相上下。


阅读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