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装设计师崛起 它们会成为未来的时尚大牌吗?行业

全球时尚品牌网 / 鬼手 / 2015-11-09 18:34:10

  中国设计师们从未像现在这样,获得如此多的关注,这不光是从全球影响力来说的,也是指整个国内时尚产业的现状。

  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通过各种渠道被人注意到。

  现在也许是中国时装设计师最好的时光。

  当我们谈到“中国时装设计师”这个群体时,从前模糊的概念,已经被一批名字刷新,他们可能是郭培、上官喆、邱昊、万一方、刘清扬、刘旻、陈安琪、王逢陈、王天墨等等。

  这些出生年份横跨1970年代至1990年代的青年人,通过各种渠道在国际秀场上有了曝光,加之媒体的报道宣传,最终积攒起名气来。

  四大时装周的秀场就是这其中最重要的舞台之一。2012年,Marsha Ma登上了商业运作更为成熟、被称为“四大时装周之首”的巴黎时装周舞台。2013年和2015年许建树(Lawrence Xu)先后两次在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展示了“中国风”的高定系列。而最近几年在以先锋设计见长的伦敦时装周里,包括王海震、万一方、张卉山、上官喆、陈安琪等在内的一大波中国设计师更是轮番上阵,各显神通。

  上官喆的Sankuanz 2015春夏系列登上了伦敦时装周的T台。

  这样的国际亮相能为设计师提升知名度,但更重要的是,这还能为设计师带去不少国际强势买手店和品牌集合店的关注,甚至是直接的订单邀约——在终究要商业化 的前提下,被买手看中下单才是设计师们办秀的终极目的,也是他们维持发展的根本。不过,这也意味着只有极少数的设计师有机会通过在国际秀场崭露头角,从而水到渠成地收获国际订单。

  好在还有Showroom(样衣展示间)能为设计师们提供另一个展示的平台。各大时装周期间,Showroom会配套出现,为来自全球的设计师,包括很多没有登上时装周T台的设计师,提供与买手和品牌集合店建立商业沟通和联系的机会。如今在上海Showroom也正方兴未艾——上海时装周期间,巨鹿路一带就聚集着20多个大大小小由官方或公司开出的Showroom,不过,更成熟的欧洲Showroom仍然是中国设计师真正接触市场的最佳媒介。

  “我们店里大约有90%的订单都是在巴黎的Showroom里订下的。”买手店“栋梁”联合创始人Tasha Liu在此前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说道。

  作为专卖中国设计师品牌的买手店,栋梁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发现设计师新人,而国际时装周期间的Showroom就是一个好机会,特别是当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独立设计师们会带着自己的设计进驻国外的Showroom——事实上,不少中国设计师在国际化和商业化过程中都在积极主动地寻求机会。

  王天墨就是个好例子。她之所以有机会被国际买手店10 Corso Como和Opening Ceremony相中,并最终收获订单,正是因为她在国际Showroom “Touba”里做了进驻展示。而进驻Touba的机会,是她此前主动发邮件自荐得来的。

  王天墨的Museum of Friendship 2016春夏时装秀

  而另一些设计师的主动体现在积极参加国际比赛。他们希望通过获奖,为自己的事业打开新局面。

  2008年,女装设计师邱昊参加了国际羊毛局举办的羊毛标志大奖设计大赛(Woolmark Prize Award),并最终夺冠,得到了与Karl Lagerfeld、Yves Saint Lauren共同入主羊毛标志大奖名人堂的机会。

  陈安琪和王逢陈则是从400多位中国年轻设计师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连卡佛针对中国市场举办的“新品牌集合号”的设计师选拔,把设计卖进了连卡佛。

  连卡佛设计师竞选海选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王天墨、邱昊、王逢陈、陈安琪都是海归派。而如果仔细想想,现在活跃在国际舞台的中国设计师,的确很大一部分都曾求学于伦敦、巴黎、纽约等地的艺术类高等学府。

  很多人也许不曾注意过,近几年的留学潮同样席卷了中国时尚设计行业:2011 年开始,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出现了一大批专门针对设计专业的留学培训机构;另一面,设计专业已经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留学专业之一。仅以有着伦敦时装学院、中央圣马丁等设计院校在内的伦敦为例,根据伦敦发展促进署教育文化负责人凯文·麦卡锡的公开表态,过去5年,赴伦敦学习时尚和设计专业的中国学生增加了 158%。

  所以,海归派中国设计师的活跃表现一点都不难理解,因为就像中国其它行业中海归派正逐渐成为重要的生力军,这批设计类留学生也不例外地终将会成为中国时尚行业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在中国国内时尚设计教育水平相对欠成熟的前提下。

  尽管时装设计师行业也逃脱不了大浪淘沙的命运——这些留学生中能最终成为设计师、甚至拥有个人品牌的少之又少——却也在迅速改变着中国的原创时装设计的面目。

  设计专业留学培训机构里努力的中国学生。

  国际化的人才、国际化的曝光、国际化的市场......中国设计师的崛起离不开“国际化”三个字。但国内服饰零售市场格局的改变同样与中国设计师的成长息息相关。

  一方面,现在除了百货商场,设计师们还可以通过联名合作的店铺、淘宝店、买手店开展销售,在多了销售终端的同时,也多了发展的跳板。

  鞋履设计师徐秉强最早是和野兽派花店进行联名合作,之后才成立了个人工作室,把产品卖给了10 Corso Como、连卡佛;刘旻则是先把淘宝店做得风生水起,之后才得到了连卡佛的垂青;而陈安琪是因为买手店栋梁的引荐,才被美国买手店H.Lorenzo发现,把销售版图扩到了美国。

  另一边,当中国独立设计师队伍逐渐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买手店也开始愿意销售,甚至是专卖中国设计师品牌。

  “对于我们而言,与中国设计师合作是个性价比很高的选择,他们比起国际大牌设计师肯定在价格上更有优势,而且有了国际买手店、时装秀的加持,他们的设计也会更好卖。”一位供职于南京买手店的买手对界面记者说。

  专卖中国设计师品牌的买手店“栋梁”位于上海富民路的分店一角。

  说到这里,不由让人想到与现在的中国时尚业发展阶段有着极高相似度的1980年代日本时尚业:都是在经济腾飞的大背景下,本土设计师在国际崭露头角后,整个时尚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二战之后日本开始复苏,“装苑奖”等一批资助项目帮助了一批日本设计师接触欧美设计教育,其中便包括山本耀司

  但一片欣欣向荣下,年轻的中国时装设计师还有太多课需要上。

  山本耀司、三宅一生、川久保玲等闯荡欧洲的日本设计师,凭借区别于当时欧洲贴合式传统成衣设计的“未来主义”和“解构主义”设计,为日本设计闯出了一片天。这种自成一派的设计风格,影响了包括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六君子”在内的一大群欧美时尚设计师。而中国设计到目前为止对于国际设计的影响,却依旧是龙、凤、旗袍,就像以“镜花水月”为主题的Met Gala(纽约大都会时装学院慈善晚宴)也并没有玩出多少新花样一样。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

  除了设计上的成长空间,急着“走出去”的中国设计师还需要做好更多的商业功课。

  在栋梁于10月的上海春夏时装周期间举办的秀场日”栋梁一日“开始前,栋梁的CEO彭耀东写了一篇文章,名为《中国设计师的真正短板》。在文中,打理着北京和上海三家栋梁分店的彭耀东总结了设计师在品牌经营管理体系上的种种不成熟处理方式。

  而国际买手店H.Lorenzo创始人兼主理人Lorenzo也对界面新闻提到的,不少设计师还没有掌握外贸的知识,而这将影响设计师和其品牌国际化的进程。同时,相较于已经在全球范围开出不少专卖店的日本设计师品牌,中国设计师们还需要懂得如何吸引和利用投资,以使得品牌能够取得更大的商业成功。

  不过从业者仍然看好中国设计这个市场。

  “虽然比起国外,中国设计师的发展在渠道、推广等很多环节上都有缺失的部分和提高空间,但是我相信整个行业是会越来越好的,而且现在看来也的确在越来越好。”Tasha说。


阅读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