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hora打击代购或种族歧视 遭起诉企业动态
3. 扒一扒推理逻辑
根据 Fashionista网站的小道消息,丝芙兰方面将会坚决地在法庭上进行反击,并且再三强调了注销邮件帐户是为了修复瘫痪的线上网站。
Sephora 和 LVMH的正式辩护我们拭目以待。但从各方面来看被告胜诉的可能性很低。
首先,在举证阶段,基于互联网的属性,注销手段和标准相对容易查明,如果注销的邮件地址中类似于qq.com,163.com或126.com的帐户占有绝对多数,那基本上丝芙兰没有任何可以辩解的可能。
其次,从目的正当性来分析。我认为有两个辩护可能,一是为了修复网站功能,二是保护品牌,打击囤货再销售。两者立场都有些薄弱:
1)从技术上无法说明注销中国邮件地址对修复的作用,况且被注销的群体中包括了基础会员(非VIB以上会员),这批会员在注销当时还未获得参与网上促销的权限;
2)对于“打击囤货再销售”的目的正当性本身存在无法证明的困难。一是丝芙兰官网的使用守则(Terms of Use)中并没有明确这一条,仅仅含有打击欺诈、未经授权和非法行为的条款;即使存在囤货再销售,消费者也已经支付了合理对价(8折),参考美国知识产权领域“First-Sale Doctrine”(初售理论),即一个含有商标的物品被初次合法购买以后,购买人无需征得卖方所有权人同意就可以自行处置,比如出租、再销售。在这个案子里面,消费者购买的渠道显然是合法的。
最后,从行为手段上看也十分不利于丝芙兰。解决大宗囤货再销售的手段有多种,最直接的,丝芙兰在活动中本可以用限购的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却反而使用了注销邮件地址的方式,手段合理性的质疑空间很大。
4. 代购这件事
在美中国人代购这件事一直处于灰色地带。从美国丝芙兰的中国消费者群体来分类,大略有以下几种:居住在美的华裔中国人,购买自用; 居住在美的华裔中国人为其它在美中国人代购;居住在美的华裔中国人为中国客户代购;中国客户直接海淘。
其中,最后两种人群处于灰色地带与否,与是否违反关税条例有关。
就化妆品来讲,我认为丝芙兰有些操之过急。因为美国本土的丝芙兰对精明的中国客户来讲,并不是价格最优的首选。YSL、Armani、SKII等偏高端的品牌在亚洲某些免税地区购买更为便捷。而且化妆品对于“职业代购”来说通常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计,可赚差价有限,不方便夹带,容易被扣税,税额很高。
通过不完全的调研得知,“代购”倾向于不再使用收取商品原价百分比服务费的计价手段,他们不太愿意向购买方透露商品真实的原价,以赚取尽可能高的价差。价差的产生方式可以是源头上压低进价(如去Outlet购买、打折季购买、拿到品牌内部VIP价格),然后在进入国内时采取不缴纳关税的手段(灰色地带的转运公司或人肉夹带)。
目前,“代购”同质化现象严重,一旦陷入价格战,就催生出了假代购群体,即从国内批货假称自己是生活在海外的代购,或者半真半假掺着卖。
有竞争力的“代购”通常的业务特色是“限量”,即他们可以拿到奢侈品牌限量供应的商品,与一两个高级店员搞好关系,互利互生或者本身有品牌内部资源。
回到这次诉讼来说,Sephora 和 LVMH显然不想跟中国消费者产生较大的磨擦,所以在非正式反馈中故意弱化了打击囤货再销售的口径,而转为强调修复网站功能。文化偏见在任何国家都是正常的,也许在美国,经常听到的是中国企业的上市成功案例或者中国工厂工人受到不公正待遇,经常看到的是富裕的甚至暴富的中国人旺盛的购买力,由此产生的偏见也就不足为奇。
最后,为这四个中国姑娘点赞,诉讼不易,维权不易,佩服她们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