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发布国内
五、转型升级路径和重点任务
(一)加快发展服装、印染、新型纤维和产业用纺织品业,改造提升棉纺织、毛纺织和家用纺织品业。
1、加快服装行业升级和品牌创新,由品牌加工向自主品牌转变。加快发展服装产业集群,提升和扩大大众时尚品牌产品制造。发挥“山东制造”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装备优势、文化优势、区域品牌优势,坚持走新型制造、精品制造、高端制造道路,把山东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高端服装制造基地,借助国际品牌构筑我省服装的顶级品牌和一线品牌。重点加强西服、高档色织衬衫、牛仔系列服装、时装、职业装、针织服装、休闲运动装和童装等八大类服装的发展,培植一大批服装产业链龙头企业。加快面辅料的配套发展,增强服装产业竞争优势,实现转型发展。
2、突破产业链发展瓶颈,做强做大印染业。支持现有印染企业淘汰落后生产线,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扩大特宽幅印染生产,推广节能环保工艺技术,发展新型纤维、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多组分纤维面料的染整以及特殊功能整理,建设高端印染产品加工基地;鼓励有条件适合发展印染业的地区,重视和解决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治理问题,规划建设配套公共环保设施,积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发展印染业。
3、大力发展新型纤维,充分满足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托高性能纤维、生物质纤维和功能性差别化新型纤维研发,积极开发终端新制品生产,延伸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链。
进一步完善芳纶高性能纤维产业链。进一步创新工艺技术,提升芳纶质量水平,扩大芳纶产能,突出做大做强,发展重点是间位芳纶的差别化,对位芳纶的系列化、高性能化以及大规模化制备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对制约我省芳纶产业发展的苯二胺原料和产业化装备设立专项攻关,扶持有基础和实力的企业进入。发挥省内优势资源,加强芳纶下游应用领域技术攻关,形成产业化示范,带动省内一批国防军工装备、航空航天装备、安全环保材料、汽车零部件等芳纶相关优势产业链转型升级。
加快壳聚糖纤维产业链发展。重点加快医用无纺布、针织内衣、保健袜等深加工产品发展,满足军用、医用和卫生保健方面的需求。
积极培育发展海藻纤维产业链。重点支持发展海藻生物质纤维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以及重点科研院所与纺织服装企业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开展海藻生物质纤维集合体(纱线、织物、非织造等)成形与纺织关键技术攻关,探索海藻纤维纺织、染整加工专用技术和多元纤维差别化加工技术,研发具有自阻燃、高性能、舒适性的海藻生物质纤维,发展高档服装、家纺、生物医用敷料及军工国防、消防系列产品。
4、加快产业用纺织品的技术和产品研发。加强复合技术、功能性整理技术、整体成型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重点发展聚四氟乙烯膜复合面料、高模低缩型聚酯纤维帘子布、纺粘-熔喷多重复合无纺布、医疗卫生用材、整体带芯、特种高强低伸聚酯传动带、高强缆绳、特殊装饰用纺织品、新型蓬盖材料、土工高强纺织材料、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等,拓展产业用纺织品在交通基础设施、建筑工程、环保过滤、大型水利工程、汽车船舶、新能源、旅游、农业、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应用。
5、加快棉纺织业、毛纺织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严格控制新增棉纺能力。以装备升级为先导加快产业升级,引导和鼓励棉纺织企业采用各类新型纺织技术更新改造落后生产能力,实施以提高“三无一精”(无卷、无梭、无接头和精梳)比重和自动化、连续化为主要内容的改造升级,提高整经浆纱设备、高速电子多臂和高速电子提花等配套装备水平。通过技术改造,加快发展高档精梳、多种纤维混纺、色纺纱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纱线、丝光烧毛染色纱线及交织、高档色织织物,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重点毛纺织企业加大高支毛精纺面料、半精纺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形成一批有品牌、有市场的拳头产品。在全省棉纺、毛纺行业大力推广“如意纺”、“扭妥纺”、“复合纺”、“赛络纺”等新型纺纱技术,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和水平。重点支持棉、毛纺织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家纺、服装等深加工产品,提高最终产品比重,逐步形成完整的生产链,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6、加快家纺行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加大自主品牌培植力度,加强产品设计及系列产品的配套开发,提高家用纺织品的时尚化和礼品化。加大弱捻纱巾被产品、一浴多色节能环保毛巾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织造水平和染色牢度,充分利用各种纤维、纱线,灵活采用各类加工技术,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丰富产品品种,扩大市场份额,继续保持我省巾被和毯类产品在全国的优势地位。积极发展系列化床上用品,加大各种超仿真、功能性和生物质纤维材料等高科技家纺产品的应用力度,增强配套缝制加工能力,实现智能吊挂流水线系统在家用纺织品等其他纺织制成品领域中的应用,形成以中高档床品为龙头的家纺产业链。
(二)振兴装备制造业,为产业升级提供硬件支撑。
1、大力发展染整机械。积极推动智能化染色系列设备、自动化物流系列设备和数字化纺织后整理系列设备的研发生产,提升印染在线检测、工艺自控和机械手自动操作及远程诊断等功能,促进国产染整设备向高速高效短流程、节能环保方向发展。重点支持全自动筒子、经轴纱线染色系统的研发生产,实现纱线经轴的中控染色和智能配送,筒子纱染色全过程的智能监控和信息管理,促进国产染整设备的信息化水平。
2、加快机电一体化纺织机械研发。以重点纺织机械制造企业为骨干,大力发展清梳联及新型梳理设备、新型织机、并条机、粗纱机、自动络筒机等基础好的产品,争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加快非织造成套设备等产业用纺织品设备研发和产业化,形成纺机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3、提升纺织器材、配件水平和市场占有率,打造知名品牌基地。支持相关企业开发生产纺机关键专用件、器材件,增加技改投入,开发新型纺织专用器材,扩大生产规模。合金镍网、特种平带等基础好的产品争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提高针织大圆机、金属针布、紧密纺关键专件、节能电机、摇架等主机和关键专件的质量水平和市场占有率。支持中小纺机企业加快发展,为大企业搞好配套,提升纺织机械专用基础零部件、配套件技术水平,打造纺机制造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和集聚效应。
(三)加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产业升级。
1、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动实施品牌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发展“四大”战略,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省级行业技术中心建设,积极培育省级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积极整合国际资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设计中心。进一步推动重点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建,充分发挥已有的“新型纺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芳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功能性运动服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作用,突破产业发展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2、提高时尚创意设计水平,提升服装内涵品位价值。依托重点服装龙头企业,加快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形成集服装流行趋势、纺织新材料、流行面料和服装品牌等于一体的设计平台。聘任国际著名面料设计师和服装设计师,加强面料与终端产品设计之间的深度协作,形成创意资源无缝对接,促进企业从创造向创意升级跨越。扩大知名服装品牌影响,积极推动服装定制生产。
3、创新营销模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针对时装的“快时尚、快周期”,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力发展网上销售,加快形成自主品牌服饰营销网络;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网络经销商合作,拓展产品销售渠道。精确定位线下销售,针对高档服饰,合理规划发展品牌实体门店,增强用户体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定制化服饰,提升产品附加值。积极推进营销前移,面向国内外市场,认真研究纺织服装目标市场需求,通过合资、合作、自营等方式,建立和进入主流销售渠道,提升市场占有率。
4、加强企业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在管理理念、体制机制、管理制度、组织形式、企业文化等方面创新。加强纺织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依法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积极引入和采用6西格玛管理、标杆管理等一系列国际先进管理模式,在开展各项管理认证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卓越绩效管理。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营销管理、财务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等,重点加强以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为基础的全面质量管理、以5S管理为基础的现场管理、以及以TPM全员生产维修为基础的设备管理,促进全行业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提升产业聚集度。
1、发挥产业集群的产业聚集作用和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大对省级及以上产业集群的规划指导和行业服务,以集群内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带动中小微纺织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纺织装备和纺织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
2、加大培育力度,促进省级产业集群升级。引导省级及以上产业集群所在县(市)乡(镇)政府加大对人才培训、产品检测、技术创新、电子商务、信息交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增强我省纺织产业集群的综合实力。
(五)推进信息化与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1、围绕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技术改造等环节,加大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推动企业信息化上水平。突出抓好信息技术与产品设计、制造过程、经营管理、流通体系、人才培训等方面的融合。通过统一集成的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商务活动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积极推广符合各行业特点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专业化进销存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等。棉纺织行业重点推广应用配棉管理信息化以及生产自动检测、管理系统。服装行业积极采用人体数码扫描技术和裁剪缝纫自动组合技术及装备,实现服装设计和制造的集成。化纤行业重点应用生产过程集散控制系统和各类自动控制装置。印染行业重点应用织物染色印花工艺参数在线检测技术和有利于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自动控制系统。
(六)注重绿色低碳,实现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
1、强化机制建设,抓好基础管理。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节能降耗标准体系、统计体系和考核体系,强化监督检查、目标责任考核。大力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充分挖掘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推广新能源利用节能示范项目。不断创新节能减排管理模式,积极参与合同能源管理 (EPC)、清洁发展机制(CDM)等节能减排模式和相关国际合作项目。强化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规范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企业综合用能管理水平。
2、大力推广绿色低碳新技术。加快绿色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及节能减排等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应用。重点推广数码印花技术、气流染色技术、催化氧化清洁制浆工艺技术、化纤浆粕黑液治理技术、着色纤维生产及应用、针织物平幅水洗技术等低污染低排放技术。在重点企业和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实施低碳节能工程,积极实施太阳能集热技术推广工程、纺织生产主机专用节能风机及滤尘系统提升技术推广工程、企业能源系统优化技术推进工程、服装企业蒸汽改善装置推广工程等。运用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废物排放进行实时监控,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通过两化融合促进纺织行业的节能减排。
3、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重点推广丝光淡碱回收和洗毛羊毛脂回收技术、印染废水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及热定型机高温废气热量回收利用技术、染整废水反渗透膜处理技术。鼓励有关企业加快化纤、纯天然纤维、混纺废旧纺织品的高效、低成本回收再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以重点企业和纺织产业集群、工业园区为重点,以清洁生产为手段,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三废”综合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