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底层鞋服制造业的两极化 中国劳动力不再廉价国内

全球时尚品牌网 / 鬼手 / 2014-09-15 09:26:35

  如何才能在当地培养更多的制衣工人?

  Jenny Holloway在北伦敦开展的Fashion Enter项目或许值得借鉴。2006年,这位创始人在哈林盖(Haringey)小镇上设立了服装制造基地及认可实习模式,让当地的失业青年有机会获得 实实在在的技能培训。在镇理事会的支持下,她还游说到ASOS、John Lewis和马莎百货对生产基地和学徒计划进行了投资。最重要的是,他们也投入了部分服饰订单,在那里试水生产。

   企业和社会团队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塑造新一代的工人,仍然需要国家政府层面的支持,譬如恢复缝纫学校课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学徒计划。像英国时 装理事会一样有影响力的时尚机构,也需要在舆论上承认制造业对于时尚的重要性。纽约市政府和CFDA(美国时装设计师理事会)则在这方面作出了表率,他们 成立了服装生产商联盟(Fashion Manufacturing Initiative,简称FMI)基金会,旨在恢复“失去的艺术缝纫技能”以及振兴纽约的服装制造业。

  我们不难预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服装价格节节上升是必然之事——服装制造业不得不采用调高产品售价的方式,来消化各种成本上涨的压力。

  在服装制造供应链上,中国制造仍然坐着世界头把交椅;但孟加拉、柬埔寨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制造业也占有绝对优势,在全球需求放缓、快时尚折扣零售商大势流行的今天,时尚背后的“血汗工厂”难以消失。

   而另一方面,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成本差距的缩小,将促使一些公司将工厂迁回本土或是离消费者更近的地方。同时零售商们的政治意愿以及对小 批量优质服装的需求,将催生一批反应迅速、工作灵活的本土服装加工厂,或许我们将有望看到英美等国的服装制造业再次复兴。


阅读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