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底层鞋服制造业的两极化 中国劳动力不再廉价国内
品牌
敷衍应对:避开道德谴责,避签劳工协议,避免资金赔偿
东南亚诸国的工厂事故和罢工游行见诸报端,将西方的服装业巨头们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他们一方面需要承担经济损失以及法律诉讼,同时也要面对消费者带来的道德指责。这些服装业巨头们在此会作何反应呢?
去年4月孟加拉国拉纳广场的一栋制衣厂大楼发生倒塌事故,造成1127人丧生。此事故将GAP、MANGO、贝纳通、家乐福、沃尔玛等数10个服装品牌及零售商牵涉其中。
事故发生后,H&M、ZARA母公司与当地劳工联盟签署了一份《孟加拉国服装产业安全协议》,梅西百货、JC Penny、玛莎百货、MANGO、贝纳通等随后相继加入该协议之中。迪士尼公司更宣布撤销孟加拉的服饰订单,以后永不在此制造……就连拒绝加入协议的 GAP也宣布将自行制定安全计划。沃尔玛聘请了专业公司来检查供应商工厂的结构、火灾和电气安全,并宣称提供180万美元对工厂管理者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后 的再次安全检查。
在危机处理专家和公关的联合发力下,品牌们“积极”响应,仿佛稳妥地避开了西方消费者们的道德指责,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但是,正义仍未得到声张。
拉纳广场捐助者信托基金会在惨剧后对外公开募集善款,截止8月4日,原本预计筹得4000万美元的善款仍不足一半。本应该担负起责任的零售商们此时集体 失声。并不是第一次经历这种事件的他们心里十分清楚,务工环境难以在孟加拉、甚至中国得到真正的改善。虚伪的应对措施背后只要避签劳工协议,就能避免资金 赔偿,这才是利益所在。
英美
重拾制造业:在本国培养自己的制衣工人
服装链里的零售商们衡量着每一个导致成本上涨的原因:原材料价格、旷日持久的海关手续和不可靠的能源供应、管理质量不稳定、工业或政体动荡、道德健康和 安全法规、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运输成本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服装的离岸成本,并且延长了服装制作时间。
也许在本国重拾制造业是一个解决办法。
实际上,在金融危机之后,发达经济体正在检讨和修正昔日的“去工业化”、“去制造业”的战略,“再工业化”成为不少发达国家的共同战略选择,而一些大规 模并且具有影响力的零售商与品牌商也在积极寻求开发更接近消费市场的制造基地。他们要做的第一步,是培养新一代的技术工人。
在美国、英国等国和香港地区,熟练技工的短缺是阻碍制造业复苏的一大因素。英国的纺织服装业在上世纪80年代有80万工人,下降到现在的10万人。时尚的话语权被设计师、市场营销牢牢掌握,没有人会觉得提供精湛的制衣技术是一件“性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