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困惑 二十岁时,“设计”是对外部世界的新鲜感触和惟恐稍纵即逝的内心表达;三十岁时, “设计”却成为一场“个人”与“群体力量”的搏弈。 最近,在阅读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The Crowd》之后,更是加深了这种体会。勒庞在书中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姑且不去评论勒庞的观点是否带有历史的局限性和个人的偏见,事实证明,以群体的聚合为特征的现代生活着实让个人的思维和行动不得不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而对于建立在个人基础上的创造活动,其结果的优劣也就变得更加不可预测了。个人的理性思考如何能够应对大众群体所特有的“冲动、易变、极端、轻信”等特质——这不仅仅是时装设计师的困惑,也是在其它设计领域中广泛存在的讨论话题。正是鉴于此,有时就很想回到从前的时光,重温“无知者无畏”所带来的那份自在,用画笔在纸上任意地勾画出自己喜欢的服装草图——不管面料的来源,无视工艺的繁简,忘却成品的归宿……一切都只要自己喜欢。但是,我知道这只能是一种愿望了,作为一名时装的从业者和服装教育者,驾驭好自己的“个性”是首要的任务 。 关于创作态度 正是有感于时装世界的变化莫测与反复无常,因此我选择了用一种最诚实的态度和最虔诚的心境来对待每一款产品的诞生,因为我相信,“服装”与“人”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时装的设计也应该以最简单的形式表达生活状态,但经过简单随意的调整,其形制和面貌可以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融入服装本身的人的行为,是除了“色彩、面料、版型”等传统构成元素以外的又一新元素。这种对于质朴风格的热爱,我想是来自于七十年代生人对于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的集体回忆,而对于服装内在结构感的追求却是出于对“事物本质”的深入思考。 关于服务对象 时装系统与权力的使用有着密切关系——这一看似武断的结论却在现实当中得到了实践与应证——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穿在身上的衣服来表明自己在智力、道德和社会地位方面的优越性。那么,是什么造就了一件衣服的权力感?对于我而言,这种“权力” 不仅仅意味着人是服装的“占有者”,而应当是服装的“参与者” ——因为只有当人与服装之间产生了积极的互动之后,服装的各种价值才得以体现,人的个性才真正得以释放。因此,我们可以说,时装是一个由消费者与产品共同构建的过程。同时,后现代主义那解构、片段和戏谑式的生活方式也使得时装不再仅仅依赖人们的性别、年龄、职业等传统元素来界定自己的目标顾客群,因此,我着重强调对象的知识结构和阅历背景,而有意模糊了其它因素。当然,时装并不应当承载过于宏大与沉重的话题,愉快的主题表现和轻松的设计手法才是品牌发展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