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服装名城”玉林福绵的低谷与蜕变国内

玉林日报 / 鬼手 / 2014-02-12 09:14:29

  高明福现正在制作一本书,书名叫《裤都福绵绵》,这本书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为“裤都传奇”、“裤都精英”、“警钟长鸣”。这本书纪实反映改革开放30多年来福绵服装行业的发展史,同时把1995年后福绵服装行业不断发生的深刻教训编入书中。

  现已年过六旬的高明福是福绵区福绵镇洋桥原村支书,年轻时曾在福绵一家服装厂做过十年会计,后来应聘到《福绵报》,作为主编的他报道了福绵服装行业发展及众多人物故事,对于福绵服装发展史颇为了解。

  说起过往的辉煌,高明福津津乐道,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后仍然在低谷徘徊的服装业也让他心忧:“福绵服装行业的萧条,让很多从业者转行——做地产、办小贷公司、开KTV。”

  而高明福说话的身后是正在兴建的福绵国际服装贸易城,该项目计划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建成商贸摊档1万个,未来的它目标是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服装贸易城。“仍然有很多人在坚持,日子也很艰难,然而转型升级之路不可避免,任重而道远啊!”高明福长吁一口气说。

  回顾:一把剪刀创传奇

  福绵服装行业发展的源头,需要追溯到30年前,一把剪刀开始的创业传奇。

  30多年来,福绵服装行业发展走过了“三部曲”,从“成衣王国”到“世界裤子之都”,再到“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福绵服装的一次次蜕变都在演绎着资本原始积累和产业拓展,不断形成规模。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最先掀起福绵服装加工风潮的,是来自福绵一家国营裁缝铺的裁缝陈德清。当时他抓住党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依靠一把剪刀,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到外地购进免布票化纤布加工服装出售。他买来一些布料,一把剪刀将一条裤子拆开,用印版纸比照着画出版样,再照着版样用剪刀剪裁布料,最后再缝上,一条裤子就做出来了。

  “当年加工的服装拉到外地去非常好卖,后来服装厂的很多工人都自己跳出去办厂加工服装了。”陈德清说。在成衣创始人陈德清的影响带领下,福绵人从零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规模浩大、波澜壮阔的历史潮流,福绵成为魂系成衣、富在成衣的“成衣王国”。

  “看到一家做衣服赚钱,周围的人就跟着学、做,很快做衣服的人就多了,附近的村庄,差不多家家户户都开起了服装作坊。”陈德清说。

  在成衣销售量大增的基础上,福绵服装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那个时候有些头脑发达的福绵人,经商有道,懂得利用广州沙河这个可以让中国服装走向世界各地的窗口,把自己的产品运到沙河服装批发市场进行批销,每天的销售量难以计数,真可谓“一夜暴富”。

  “20世纪90年代那时,天天晚上用大卡车把裤子拉过去卖,每一辆车都装着几十万条的西裤、休闲裤、牛仔裤,不到一天时间就把它们卖完了。”高明福说,当年广州沙河市场成为福绵人的“天下”,所卖的裤子几乎都是求量不求质的,几千人云集在沙河经商,日夜吆喝,气势如虹,一片繁荣昌盛的大气象。

  2004年,法国《解放报》一篇称赞福绵裤子遍地皆是的文章打响了“福绵裤子之都”的牌子,福绵从此闻名遐迩,打入国际市场,开创了福绵服装产业的又一奇迹。

  为促进服装产业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近年福绵区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兴区”战略,从过去的低价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将福绵服装工业区打造成以生产休闲服装为主体,集服装生产销售、服装辅料生产、服装机械制造以及服装信息网络建设于一体的服装产业基地,兼有对外贸易、研发等功能,形成了配套齐全、设施完善,具有先进的管理与服务体系的工业区。

  2012年,福绵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服装协会授予“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称号,成为广西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休闲服装生产基地。

  据了解,目前,福绵区共有制衣企业1600多家,配套企业400多家,全部为民营企业,年产服装2亿件(套),产值达50亿元,工业增加值8亿元。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0家,年销售额500万~1000万元的企业有300多家,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1000多家。


阅读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