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潮牌 visvim 创始人来谈复古与收藏,再合适不过休闲

全球时尚品牌网 / 鬼手 / 2016-02-22 18:47:39

  You are what you love,中村世纪就是这句话的写照。

  在设计中使用复古元素的日本品牌有很多,但很少有人像 Visvim 的创始人中村世纪(Hiroki Nakamura )这般,把收藏复古物件当作人生的最大爱好,又不断从中汲取设计的灵感。甚至他自己的穿衣打扮、胡须和发髻也常常成为“潮大叔”的一种典范。

  

  而 Visvim 这一品牌的走红也正是因为他对古老面料、制造工艺的追求,揉合现代的街头风。除藤原浩力挺之外,Kanye West 、陈冠希等潮流界的玩家也常常穿。

  出生于日本甲府的中村世纪,现年 45 岁,21 岁就到了美国阿拉斯加留学,深受美国户外运动及背后穿衣之道、印第安民族风情等文化的影响。回到日本后,为美国滑雪板品牌 Burton Snowboards 担任设计师长达 8 年。2000 年创立了 Visvim 这一品牌。高品质的鞋、男装以及女装支线 WMV 都深受好评。

  

  

  最近,Visvim 2016 春夏系列正在巴黎展出,showroom 入口也像个小型博物馆,复合的面板展示了一些他的收藏,关于复古服饰、配件、插图和手工艺。这些代表了很多过去引导他设计的灵感片段。

  值得一提的是,不止这些,在 Visvim 的大多门店内,你会看到复古的沙发、台灯,大部分是来自中村世纪的藏品。而他本人的家更是用他最喜爱的藏品们来装饰。

  

  

  

  

  他在接受 Hypebeast 采访时谈了对这些物件的爱,以及如何注入他的设计哲学。这里截取一部分,完整版点击这里。

  谈到为何对复古物品和手工艺如此喜爱:

  “显然,过去的事物不是为了商业的理由、而是为了其它某种目的而设计,我发现这些物品更有力量,像在对我诉说着什么。我享受它们在我周围的感觉,给了我灵感,我想做一些对我有意义的东西。”

  “从小时候,我就开始收集复古的东西。我去跳蚤市场或者复古小店,那些地方和物品让我很有感觉。当我开始创建自己的品牌,我总是想如何制作出类似的。”

  以及如何让自己的品牌实现那些复古的感觉、如何与古老手工艺联结:

  “比如说,我穿的这件牛仔,是我最近生产的丹宁布 “dry denim” 做的,原料是我从日本冈山找到的一种棉。但灵感来自在美国找到的复古单宁。在日本有很多制造商生产类似的“复古风”产品,但是当我把它们与真实的原料对比时就会很失望。我想知道为什么——当然现代的生产技术肯定不能实现一模一样的感觉。”

  “我用了特殊的处理方式,将棉上的所有潮湿和油分都带走,所以当你触摸这些面料的时候,会感到非常非常干燥。我所喜欢的那种 50、60 年代的老牛仔,都是经过强劲的美国水洗机器水洗过、并且干燥超过 20000 次的。加州的阳光也会让单宁保持一种极度干燥的感觉。”

  藏品都从哪来:

  “举例来说,可以在旅行时,当我在巴黎、慕尼黑和美国西海岸的时候——这些我度过了人生大部分时间的地方。在日本,我常常去东京等一些老城市的跳蚤市场,当然我同时也借助现代科技比如 eBay 等平台的优势。”

  “我旅行时有五个旅行箱,每次经过海关或是移民局都会被拦住、要求打开,而其中就是一堆 18 世纪的旧衣服,对我来说如同珍宝,但是对其他人来说只是垃圾。”

  谈到自己服装上的手绘印花和科技对创造的影响:

  “我也用一些类似 Illustrator 的程序,但是当我用电脑的时候,我并不想用那些便捷之处让我的设计变 low。我仍然用手绘画出一切,但是我可以把它从加州当天就发送到东京,这才是现代技术的优势——但我仍然会手绘出来,我不用‘复制’、‘粘贴’”。

  “过去从加州发送一幅画到东京可能要用上好几天,但是现在我只要用网络发送文件,瞬间就可以到达。 尤其对于做创意来说,你有很多方式去利用技术,要看你怎么想。”

  设计中的日本文化与美式文化:

  “2011 春夏,我首次做了日本主题。我在日本长大,但同时也意味着我离自己的文化太近。我头脑里有太多信息。我喜欢日本文化但有很多感觉我不能确定。从我 17 岁开始,就在日本以外的地方旅行。我为了寻找好东西而不断旅行,但还是想做一些更日式的东西。2011 年,我觉得准备好了。其中很多灵感都是来自日本的,比如靛蓝染料、丹宁布、工装服和古老的Sashiko 技术( 刺し子,用白线在靛染蓝布上刺绣)。所以从那时起,日本的粉丝也开始喜欢。”

  最喜欢的一些藏品:

  “那些放在 Visvim 店铺里的家具——这是个跨越了八九年的项目,我在纽约买下这些然后运回来。还租下了东京郊区一个仓库,雇佣了一个全职工匠负责修复。去年六月开业的表参道大街的新店,就是我想把这些收藏放进去的地方。”


阅读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