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鞋企困局 三次转移面临转型尴尬企业动态

未知 / 鬼手 / 2013-11-22 09:53:00

  “我们要通过对武侯区制鞋产业的提档升级,与周边市县工业集中区实现协调联动,从而推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女鞋之都发展论坛上,成都市武侯区副区长张吉广告诉《中国经营报》,未来这里将升级为“武侯新城”。

  作为年产1.5亿双鞋的武侯“中国女鞋之都”,十多年来定位为“东部及海外制鞋产业的承接地”,但如今,这里众多的企业正往外走——到四川安岳县、巴中市、沐川县等地建立新的鞋业生产基地。

  “大城市愈发狭小的土地空间,日渐攀升的人力成本,劳动力供给紧张,迫使传统制鞋业谋求新的出口。”在安岳县正牵头建设渝成国际制鞋产业园的成都美丽点鞋业公司董司长熊代宇表示,鞋业向外迁移,寻求转型升级发展,成为大部分鞋企的共识。

  鞋业困局

  如同广州服装品牌借助彭丽媛“火”了一把,“女鞋之都”至今仍对2009年奥巴马宣誓就职时其夫人脚穿成都女鞋而津津乐道。

  实际上,奥巴马夫人订购的是美国品牌的鞋子,由成都企业代工生产。作为OEM(代工)承接地的女鞋之都,众多的企业都是依靠海外订单生存。在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成都女鞋近八成出口俄罗斯。随着原材料(行情 专区)和人力成本的攀升,川鞋出口的成本优势渐失。2009年6月,俄罗斯关闭阿斯泰市场,而这是绝大部分出口俄罗斯的成都女鞋货源存放的根据地。

  近几年,美国和欧盟已取代俄罗斯市场,成为成都女鞋出口量最大的地区。“成都女鞋从俄罗斯鞋转向欧美鞋,转型为流水线生产的全球性工厂。目前川鞋对欧美出口的订单比例从以前的10%提升到了40%左右。”女鞋之都负责人介绍说。

  按照武侯区政府统计数据,2012年底,女鞋之都鞋企为550家,皮革、耗材等配套企业130余家,从业人员8万余人,年产各类鞋子1.4亿双。

  “但总体而言,我们的出口仍然处于下降态势,至少跌了三成。”武侯区一家鞋厂老板告诉记者,一方面出口单价压的太低,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订单也在锐减。数据显示,2011年女鞋之都的总产值为132.68亿元,但出口总额仅为2.23亿美元。

  制鞋企业面临的压力不仅如此。“工业用地的限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品牌打造的束缚与国际市场订单的萎缩,这些因素迫使制鞋企业必须再次转移、转型。”四川省鞋业协会副秘书长马运涛分析说。

  重庆璧山县——这个拥有1000余家鞋企的“西部鞋都”,一方面出现了与浙江、广东鞋企一样招工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因为各种成本上升,不得不考虑外迁的问题。“关键在于,政府也在对璧山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一位当地鞋企老板无奈的说,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10月28日,“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在璧山工业园区正式揭牌。按照规划,该县重点发展光电、高端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推进产业集群,促进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数据显示,2013年1-9月,该县装备制造业、医药食品业、电子信息业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县总产值的70%,鞋业已然没落。

  县域冲动

  虽然武侯区和璧山县这两个西部最大的制鞋基地以“产业升级”隐晦的替代了“赶”字,但对于那些丞待引入制鞋产业,发展县域经济的落后市县而言,他们的欢迎之词溢于言表。

  2012年4月,由乐山天源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28亿元、占地3280亩的乐山沐川鞋业工业园项目和依百兰鞋业生产基地入住工业园项目在沐川县举行签约仪式。依百兰正是奥巴马夫人脚上鞋子的代工企业,也是武侯鞋都最大的出口企业之一,为十多个品牌做OEM.

  今年3月26日,2013巴中产业发展(鞋业)论坛在经济开发区举行,会议的主角就是达芙妮鞋业。作为革命老区的巴中市,经济总量在四川各地市州的排名一直靠后,因此急需承接产业转移。据悉,鞋业巨头达芙妮(四川)制鞋产业园项目占地约1000亩,总投资5.2亿元,建成后将拥有50条现代化生产线,年产鞋4000万双,可解决2.5万人就业。

  随后,在今年9月,占地3000亩的渝成国际制鞋工业园区在资阳市安岳县开工建设。该园区由武侯女鞋之都的美丽点鞋业等六家民营企业投资40亿建设,首期就引入了70余家转移企业,其中不乏从重庆璧山的鞋企。

  “主要是区位和劳动力资源的考虑。安岳地处成渝经济区的中心地带,距离成都、重庆这两大传统制鞋基地都很近,便于众多鞋企实现战略转移。而成都、重庆都是西部两大国际都会,鞋企落户园区,不仅能方便地接受到两大城市设计、研发、出口等配套服务和相关的潮流资讯,更兼顾这两大消费市场。”园区董事长熊代宇说,尤其安岳县160多万劳动力资源,也为园区鞋企的发展提供长足的动力。

  实际上,在四川还有温江、崇州、眉山等地都在承接制鞋企业的转移,但县域发展的热情又不得不面临产业调整和升级的尴尬。

  随着成都提出“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战略,原来成都鞋业“一都两园”中的两“园”——崇州、金堂等地也开始“腾笼换鸟”,向高端产业迈进,不再承接传统的鞋业转移发展。不仅如此,就连眉山市也因为划入天府新区,有了新的产业定位和规划,制鞋产业无法立项。

  “现在川内就有多个县域在承接制鞋产业,反而形成了散而乱,散而小的格局。”一位在武侯金花镇三次搬家而大伤元气的鞋企老板无奈地表示,如果配套产业跟不上,规模效应起不来,无法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势必会伤害整个西部的制鞋产业。

  产城一体?

  记者注意到,渝成国际制鞋产业园项目二、三期工程还要建设包括出口基地、品牌基地、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园,并规划约450亩的商业用地,用于建设学校、酒店、医院、写字楼和商场等配套设施,全方位满足从业人员购物、就医、子女上学之所需,让入驻企业在此安业兴家。届时安岳县也将逐步形成一个“承接转移、服务世界”的鞋业制造新兴产业城市。

  “关键就在于450亩的商业配套用地,实际就是小规模的产城一体,这就给园区投资方未来几年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间,而不仅是从招商引资中与地方政府分成。”一位参加该园区开工仪式的建筑老板告诉记者。

  这样的模式也体现在巴中市的制鞋产业园区。达芙妮是投资建厂区,而巴中置信投资有限公司则负责经济开发区的整体运营。该公司负责人在上述论坛上表示,“我们的核心业务就是——产城一体。实际上置信和达芙妮是站在了城和产的两端,我们在做城,工业企业没有投产还处于施工阶段的时候,我们已经把未来城市的配套部分做好了。所以说,我们是从产与城的两端往中间走,最终形成一个产城一体的城市生长模式。”

  这一模式来源于其母公司成都置信运营武侯区女鞋之都的思路。现在,成都置信与武侯区正携手对女鞋之都进行产业升级,从而打造出一个武侯新城。按照新城的规划,女鞋之都将形成武侯直销鞋城、武侯皮革城、四川外销鞋城“三城一体化”,打造为时尚商贸新中心。

  “由此,这里将成为制鞋产业的研发、销售、品牌、结算等为主的总部基地。”张吉广副区长表示,通过产业升级和企业调迁,把女鞋之都打造为鞋业产业高端聚集区。

  “我们要通过对武侯区制鞋产业的提档升级,与周边市县工业集中区实现协调联动,从而推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女鞋之都发展论坛上,成都市武侯区副区长张吉广告诉《中国经营报》,未来这里将升级为“武侯新城”。

  作为年产1.5亿双鞋的武侯“中国女鞋之都”,十多年来定位为“东部及海外制鞋产业的承接地”,但如今,这里众多的企业正往外走——到四川安岳县、巴中市、沐川县等地建立新的鞋业生产基地。

  “大城市愈发狭小的土地空间,日渐攀升的人力成本,劳动力供给紧张,迫使传统制鞋业谋求新的出口。”在安岳县正牵头建设渝成国际制鞋产业园的成都美丽点鞋业公司董司长熊代宇表示,鞋业向外迁移,寻求转型升级发展,成为大部分鞋企的共识。


阅读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