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零售:黄金年代正在消逝国内
原刊于《南方周末》·《唯物》 | 编辑:许嘉婕 标题有所改动
2014年,最能反映香港社会、经济变迁的《金鸡》系列上演到第三部,王菀之饰演的 “陀地”隐瞒身份扮丑“北姑”、“古惑仔”陈奕迅为谋生变成大陆客的街头导游、九七前入狱的黑道大哥“哥顿哥”张家辉出狱后为重整旗鼓连块“金劳”都当掉……所以香港民间和内地游客的冲突显得“水到渠成”。
这些必须回到香港的关键节点2003年,这一年香港开放内地游客自由行,没人敢上街的香港一夜之间涌入大量的内地游客,他们赶赴这个最容易来到的“境外”,体验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一掷千金。
“马照跑、舞照跳”承诺的表面意思现在看来恐怕有些多余,那些曾经让录像厅青年热血沸腾的夜总会、桑拿、钟点房在香港已经日渐式微,香港人发现了更赚钱的方法:把这些地方租出去,然后卖东西给内地游客。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2013底发布的《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自由行推出后的2004年-2013年10年间,香港零售铺位租金高涨 69.4%,2012年铜锣湾百货商场租金更是被房地产咨询公司高维环球统计为全球最高,打破了纽约第五大道11年在该排行上的垄断。
讽刺的是上述《报告》背景并非是香港社会表彰经济发展,相反,有限制“来者即是客” 的意思。5月26日,香港策略发展委员会闭门会议上终于开始讨论是否须控制访港内地旅客人数的问题,次日传媒发布消息,香港零售股恐慌性集体大跌。加之持续的占中运动,香港零售业,特别是奢侈品行业几乎遭遇了10年以来最差的半年。
历史的巧合是有趣的。2003年的SARS虽然沉重打击香港,但是自由行却盘活了香港的零售业。2014年香港零售业遭遇转折,香港幸运地辟谣了一宗同样杀伤力巨大的传染病病毒——埃博拉疑似案例,没有人敢想象如果香港一旦再次发生大规模致命感染病例会带给零售业怎样的结果,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势必会比黄秋生的电影更加惨烈,因为内地游客正在“抛弃”香港,特别是更有钱的游客。
钱永远跟着有钱人跑
当安东尼奥尼和伊文思的纪录片《中国》和《愚公移山》中的人物穿着整齐划一的灰布制服,吝啬地使用着小心捏在手里的猪肉券时,香港时装界的传奇人物Joyce Ma(马郭志清)已经将Gianni Versace、Giorgio Armani这些奢侈品带到香港,供富人们挑选,享受经济腾飞喜悦的名媛们穿着Valentino的礼服,不时地走进洗手间从Chanel的手包中掏出化妆品补妆。
“信佛只信连卡佛”,自由行之后,“先富起来”的内地游客迫不及待地朝拜知名填词人、时装评论人黄伟文口中的那尊佛。中环、铜锣湾、尖沙咀和旺角,到处是操着普通话的内地人排队购物,这里不但有最齐全的奢侈品,还有更贴心的价格和环境。
奢侈品牌自然最能嗅到钱的味道,它们大举入境看重的不仅仅是刚刚兴起的内地游客的消费能力,还有他们的宣传效果,内地游客拎着各色的包装袋远比在时尚杂志上投放广告要有效得多,事实上,直到2005年被誉为时尚圣经的《Vogue》的中国版才正式创刊。
自由行推出当年,该类别游客仅占访港总人次的7.9%,而《报告》显示这一数据在 2013年达到67.4%,2013年香港总接待游客5430万人次,其中75.0%来自中国内地,10年间内地游客在香港消费从270亿港元增至 1700亿港元,增幅5.3倍,内地游客消费占香港零售业营业超三分之一。
包括本土企业在内的时尚零售商在香港大兴土木,10年间成衣及鞋类商铺增加 41.5%、皮革制造商铺增加32.9%、珠宝首饰及手表商铺增加30%,而更大众的美容及个人护理零售门店数量激增15倍,1997年初仅有10间店铺的莎莎截至2014年3月31日的2014财年在香港运营有102间商铺。金融危机虽然对香港同样具有一定影响,但具体到零售业,完全被中国经济继续高增长之下内地游客的消费热潮所对冲,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香港和中国内地市场相继占领了奢侈品行业中价格最高的瑞表行业出口的第一和第三位,仅香港一个市场最高峰的两年份额就超过20%。
对于自由行开始已经可以频繁前往香港购物的内地富豪来说,现下一年接待超过4000 万人次内地游客的香港已经不能算是他们的旅游、购物首选了,广东道前购物长龙的风头这两年逐渐被Boxing Day涌入塞尔福里奇百货公司的黄色面孔所取代,针对金砖国家,特别是中国消费者的跨国消费已经让旅游零售成为时尚品牌最关注的渠道,比如欧莱雅集团在 2013年底就成立了全球旅游零售部门,以欧莱雅集团的奢侈品部门为例,旅游零售销售就占到该部门销售额的20%。这样的情况甚至造成了在巴黎、罗马等主要欧洲城市针对中国游客的抢劫盗窃行为直线上升,并引起了中国大使馆的对巴黎政府打击犯罪的呼吁,“中国警察巴黎巡逻”的国际笑话正是由此引发。
尽管赴港的内地游客人次仍在上升,但是抽离出来的有钱人让内地游客的整体消费能力骤降。2014年上半年香港零售业总销货量下跌1.1%,其中珠宝首饰、钟表及名贵礼物继续跌幅高达16.7%,4月份跌幅更是创纪录地达39.9%,化妆品和药品类别虽然有所上涨,但增幅也跌破两位数,莎莎和卓悦都表示客单价由于内地富人游客减少明显下跌。以莎莎为例,2014财年其港澳店中国内地访港旅客交易宗数虽然上升26.9%,但每宗交易平均销售金额下跌2.8%,2015财年一季度港澳店客单价更是下跌3.4%。
穷人闹,富人笑
正是由于内地富豪游客的出走,二三线甚至更低级别内地城市游客涌入香港激化了陆港两地底层民众的矛盾,2012年初的内地游客香港地铁吃泡面和今年发生的男童当街便溺引发的冲突和互联网骂战都是很好的例子。
香港最早的街头冲突互联网引爆案例当属巴士阿叔事件,令“你有压力、我有压力”和 “未解决”成为网络热词,但彼时双方均为香港人。如《报告》数据,在香港租金大涨的10年间,多数小本经营的香港私人店铺无以为继,生活陷入艰难的同时,一般粮油食品和家庭用品商铺29.5%的跌幅连生活的便利亦一同失去,非但未能享受内地游客带来的红利,生存环境却愈发艰难不便,因此怒火往往易撒向街头的游客。
与底层民众不同的是,香港的零售商多对内地游客愈发的笑脸相迎,甚至特殊服务,被列为“风波”编入维基词条的“D&G禁止香港人摄影”事件便是由意大利品牌Dolce & Gabbana广东道分店商场保安只允许内地游客拍照而不允许香港人拍照引起,最终导致香港民众在该分店外集会、摄影、示威。
针对香港民众和内地游客的冲突以及可能实行的削减自由行计划,邱淑贞老公、香港服饰品牌连锁经营零售商I.T老板沈嘉伟5月份发布年报时便呼吁港人不要反对自由行;而杨紫琼前夫、迪生创建老板潘迪生也反对削减自由行。香港民众自然嘲讽这些富豪“出入豪车,起居洋房”,根本无法体会民间疾苦。
诸多矛盾让零售商更坚决地把更多精力投往内地市场,黄金珠宝商周大福2014财年中国内地市场的收入已经高于港澳市场,占比54.5%;I.T的比例也达到32%,I.T及其代理的品牌更是几乎占领了北京三里屯太古力北区的半壁江山;六福约22%;3月份连卡佛的成都店开业让这个拥有超过160年历史的香港百货中国内地服饰精品门店多于香港。至于国际品牌则是将以往只在香港举办的大型活动、派对和展览悉数搬至北京、上海及成都等中国内地重点城市。
如果说自由行、金融危机让香港零售业完成了二级跳,那么2014年自由行削减计划的讨论以及占中等事件则可能成为香港零售业的三岔口。虽然香港冠域商业及经济研究中心6月初通过经济预测模型预测称,即使一刀切的削减20%内地游客对香港经济影响不大,但同时指出唯中高档零售商例外,将会有所打击。同样以瑞表为例,出口香港市场销售从5月份开始下跌,6月份跌幅从0.8%加剧至2.2%。虽然今年前4个月瑞表出口香港连续上涨,但这是在2013年暴跌基础上才有的成绩。
自由行也许通过模型可以预测,零售商亦可调整策略应对,但是占中影响的不确定性恐怕更难预计,至少目前为止反应不一。周大福表示很难预计,而LVMH在7月底中期业绩分析会议则表示香港最近的政治纷争令集团整体业务显著受损,其中对 DFS 环球免税店的打击最为严重,集团首席财务官Jean-Jacques Guiony亦一改往日对于分析师“何时恢复”以“明年上半年”或“下半年”的例牌式回答,首次坦承相对。7月份世邦魏理仕、第一太平戴维斯、高力国际以及莱坊等多个商业地产服务机构都对香港零售地产市场持悲观态度,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香港零售市场黄金年代正在消逝,《金鸡SSS》主题曲“美丽新香港”应该适时响起,“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