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丝菲尔IPO阴影:近八成营收依赖单一品牌Marisfrol企业动态
来自深圳的女性服装龙头企业深圳玛丝菲尔时装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玛丝菲尔”),如今走到了IPO最为关键的时刻。
根据其招股书显示,玛丝菲尔计划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拟发行新股不超过5000万股,其中有不超过900万股的老股转让,拟募集资金23.8亿元,保荐机构为西南证券。
时代周报记者在阅读其招股书发现,玛丝菲尔在亮丽的业绩背后,却是居高不下的库存量,应收账款逐年增加,资产负债率远超同行。
同时,根据其招股书发布的数据,2011~2013年,玛丝菲尔有将近八成的营业收入均来自于“Marisfrolg”品牌,存在着收入依赖单一品牌的风险。
更值得担忧的是,在玛丝菲尔已运营的6家全资子公司及1家控股子公司中,有6家在2013年度实现净利润亏损,其中一全资子公司阿卡特还面临着被追缴企业所得税的风险。
此外,玛丝菲尔还存在过度使用劳务派遣工的情况,其2013年劳务派遣劳工的比例为45.27%,远远超过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审议通过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中10%的规定。
时代周报就上述问题致电采访玛丝菲尔,其董秘办工作人员李江帆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目前公司处于静默期不便发声,仅向记者透露,近期玛丝菲尔正在补充半年报,预计下月将会在证监会网站进行披露,届时玛丝菲尔将会由“中止审查”的审核状态恢复正常审核。
商品库存量高企
玛丝菲尔是国内高端女装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主营业务为高端时装的设计、生产及销售,产品主要包括上衣、裤子、外套等。
从财务数据来看,玛丝菲尔2011~2013年总资产分别为14.74亿元、15.01亿元和18.92亿元;营业收入分别为14.03亿元、 15.70亿元和18.49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5.43亿元、5.10亿元和5.62亿元,总体呈上升趋势。
然而,在玛丝菲尔看似漂亮的业绩背后,却暗藏风险,报告期内其存货量逐年增加。
招股书显示,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年末,玛丝菲尔的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4.14亿元、4.65亿元、5.04亿元,占总资产的比 重分别为28.09%、30.98%和26.62%。同时,2011~2013年玛丝菲尔的存货周转率分别为0.72、0.68和0.71,逐年走低,远 远落后于同期行业内的这一数字的平均值1.59、1.36和1.19。
存货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主营业务收入与平均存货余额的比率。用于反映存货的周转速度,即存货的流动性及存货资金占用量是否合理,存货周转率低说明企业存货管理不良,存货的流动性弱以及存货资金占用量不合理,存货的利用效率较低。
尽管玛丝菲尔表示,公司存货量总体增长趋势与公司的业务规模相适应,这主要是由直营店为主的销售模式以及公司严格的折扣政策所决定的。存货占用 了公司较多营运资金,尽管公司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强存货管理,且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但若因市场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或竞争加剧,公司存在无 法持续有效管理和消化存货的风险,从而可能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在存货量连年上升的同时,玛丝菲尔的应收账款也在逐年增加。
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2011~2013年,玛丝菲尔的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8083万元、12205万元和15306万元。同期内,其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17.37、13.75和11.86,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在不堪的财务状况背后,却是玛丝菲尔高企的资产负债率。2011—2013年,玛丝菲尔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5.32%、45.35%以及 30.78%。尽管逐年走低,但仍远超同行平均水平。同期内,同行业拟上市公司维格娜丝的资产负债率仅为18.71%、12.63%和6.37%。
营收依赖单一品牌
据玛丝菲尔招股说明书显示,该公司主营业务为高端时装的设计、生产及销售。
2012年以前,公司旗下仅有“Marisfrolg”(玛丝菲尔女装)和“MASFER.SU”(玛丝菲尔素女装)两个品牌。 “Marisfrolg”是玛丝菲尔品牌的典型代表,核心消费群体为30-50岁的精英女性。2013年,“Marisfrolg”实现综合市场占有率 3.66%。
根据其招股书发布的数据,2011~2013年,“Marisfrolg”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1.80亿元、12.83亿元和14.34 亿元,占其总体营收的比例分别为85.70%、83.05%和78.52%,尽管该品牌营收所占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截至2013年末,其占比仍在将近 80%的高位。
2013年,公司开始实施多品牌发展战略,新开发的品牌包括“MARISFROLG”(玛丝菲尔男装)和“ZhuChongYun”(朱崇恽女 装),并收购了“AUM”(噢姆女装)品牌女装,目前正在收购意大利知名女装品牌“Krizia”。虽然上述新品牌的设计风格、品牌定位和目标客户群等方 面与原有两个品牌形成互补,但新品牌的推广前期需要较大投入,新品上市后能否被市场接受并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尚存在不确定性。